学编程,别当“好学生”

作者头像

谢藏锋

2025-08-05
感悟
AI摘要学编程需摒弃“好学生”追求标准答案的执念,拥抱实践中的试错与协作。编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,更需要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开放的视野。通过“试错”与“解决问题”并重,结合协作与“聪明借鉴”,才能真正掌握编程的精髓。只有放下执念,拥抱实践,才能在代码海洋中游刃有余。
文章封面

从小到大,我们都被教导要做一个“好学生”:课前预习一丝不苟,课堂笔记工工整整,课后作业按时完成,考试时把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,力求完美复现标准答案。这套模式,对付语文数学历史地理,确实屡试不爽。但当你一脚踏进编程的世界,如果还抱着这套“好学生”的思维不放,抱歉,你可能要栽跟头了。

为什么呢?

编程不是背诵,是“做”出来的手艺活

编程教材上的知识点,背得再熟,也不等于你会写代码。它更像木工、烹饪,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能。传统“好学生”擅长被动吸收知识:老师讲什么,我记什么;书上怎么写,我就怎么背。很少会追问“为什么非得这样?”或者“换条路走行不行?”。但编程的世界里,问题往往没有“唯一解”。实现一个登录功能?十个程序员可能写出十种不同的代码,只要最终能安全、有效地工作,条条大路通罗马。死抱着课本上的“标准答案”,不敢越雷池一步,写出的代码只会是僵硬的模仿,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创造力,路自然越走越窄。

image

怕犯错?那可能永远也学不会

“好学生”的另一个特质是追求完美,害怕出错。做题时反复验算,确保每一步都精准无误才敢落笔。但在编程里,错误是家常便饭,甚至是进步的阶梯。哪个程序员没经历过被满屏红字(报错信息)支配的恐惧?一个忘掉的分号,一处逻辑的死循环,一次手滑的变量名拼写……这些“Bug”不是耻辱,恰恰是最生动的老师。每一次焦头烂额的调试过程,都是对代码运行逻辑、语言特性乃至计算机原理的一次深度对话和领悟。如果因为怕写错、怕丢脸而迟迟不敢动手敲代码,只停留在看教程、记概念的层面,那编程对你而言,永远是个纸上谈兵的“理论”,而非可以驾驭的“工具”。

单打独斗?编程世界的“孤勇者”走不远

传统学习里,“好学生”常以独立解题为荣,觉得求助是能力不足的表现。但在真实的编程领域,协作和交流是生存法则。稍微像样点的项目,都需要团队分工,各司其职,最后再把模块像拼图一样严丝合缝地整合起来。遇到卡壳的难题,死磕几天可能毫无进展,但去Stack Overflow搜一下,在技术社区问一句,或者和同事/同学讨论一番,往往能瞬间打开思路,柳暗花明。固执地守着“我自己能行”的念头,很容易钻进牛角尖,在同一个逻辑陷阱里浪费大量宝贵时间。

“该抄作业就抄作业”——但得抄出境界!

看到这个小标题,先别急着拍砖。这里说的“抄”,绝不是鼓励你无脑复制粘贴交差完事。编程学习里,“抄作业”是一门高级技巧,核心是“借鉴”与“理解”。GitHub、开源项目、技术博客、官方文档……里面藏着无数高手精心打磨的代码。当你卡在一个点上毫无头绪,或者想实现某个功能但不知从何下手时,大大方方地去“抄”(更准确地说,是去研究、模仿、复用)成熟的、被验证过的解决方案,是极其高效的学习途径。关键在于:抄完之后,必须“拆解”。要弄懂:

•为什么人家这么写? 背后的设计思路和考量是什么?

•这代码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? 它的优点和潜在缺陷在哪?

•我能不能改得更好,或者适配到我的场景?这种“抄”,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是理解优秀实践、学习设计模式、加速能力成长的捷径。闭门造车,拒绝一切“外援”,才是最大的时间浪费。

image

那么,学编程该用什么“姿势”?

•拥抱“试错”思维: 别怕写烂代码,别怕报错。动手去敲,去运行,去观察结果(尤其是错误结果)。把调试当成解谜游戏,每一次修复都是能力的升级。

•聚焦“解决问题”: 编程的终极目标不是写漂亮的代码(虽然那很好),而是解决实际问题。学会把复杂需求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任务,逐个击破。思考“我要达到什么目的?”比死记语法更重要。

•建立“协作”习惯: 善用搜索引擎、技术论坛(如 GitHub, Stack Overflow)、开源社区。敢于提问(先做好功课),乐于分享,积极参与讨论。

•掌握“聪明借鉴”术: 该“抄”就“抄”! 但抄的是思路、是模式、是精髓。抄完务必深挖“为什么”,并尝试改进或迁移。让别人的优秀代码成为你进步的燃料,而不是思维的牢笼。

说到底,学编程像学游泳。 在岸上把动作要领背得再熟,不下水扑腾,呛几口水,永远学不会。它要求你放下“好学生”追求标准答案、追求独立完美的执念,拥抱实践中的混乱、错误、协作和“拿来主义”,用一种更开放、更务实、更“动手动脑”、更懂得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态度去探索和构建。只有这样,你才能在代码的海洋里,真正游刃有余。

image

0